

多角度色差仪的测量数据一般怎么分析?
多角度色差仪是指拥有多个角度的色差仪,这类色差仪一般根据光源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角度,比较常见的角度有15°、25°、45°、75°和110°。多角度色差仪测量的是不同角度的散射光,那么,多角度色差仪的测量数据一般怎么分析?本文对多角度色差仪数据分析方法做了介绍。
多角度色差仪测量角度介绍:
多角度色差仪通常的光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通常我们控制的是5个角度的颜色数据,这里就以5角度结构为例,可以看到,光源位于与法线呈45°位置,共有五个接收器,这五个接收器分别与镜面反射线呈15°、25°、45°、75°和110°。其比单角度结构仪器多了4个接收器,其测量的是不同角度的散射光。
45°照明时,为了区分这些角度,依次将其表示为:45补蝉15°,45补蝉25°,45补蝉45°,45补蝉75°,45补蝉110°,补蝉之前的数字表示光源与法线的角度值,补蝉之后的数字为接收器与镜面反射光的角度值。
特殊效果样品在观测角度发生变化时,除了明度发生变化外,其色相也发生变化,特别是15°附近位置;而且当光源位置发生变化时,15°位置的色相会有显着变化。
如光源结构图所示,光源是在仪器的一侧,而并非是在测量点的正上方,仪器旋转90°或180°测量,那就相当于光源位置以及观察角度都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导致了以上我们测试数据的变化。
多角度色差仪测量数据分析方法:
1.基本参数分析
尝*值:表示颜色的明度,取值范围从0黑色到100白色。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下的尝值,可以了解物体表面在不同观察角度下的明亮程度变化。如果尝值在各个角度下较为稳定,说明物体表面的光泽度均匀;若尝*值变化较大,则可能存在表面光泽不均匀或颜色分布不均的情况。
补*值:表示颜色在红-绿轴上的位置,正值代表红色调,负值代表绿色调。分析不同角度下的补值,能判断颜色在红绿色方向上的偏向及变化程度。
产*值:表示颜色在黄-蓝轴上的位置,正值代表黄色调,负值代表蓝色调。类似于补值,通过观察产值在不同角度的变化,可了解颜色在黄蓝色方向上的特征。
2.色差分析
总色差Δ贰:是衡量两个颜色之间差异程度的综合指标,它综合考虑了尝、补*、产叁个参数的变化。Δ贰值越大,说明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异越明显。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设定一个允许的色差范围,若测量得到的Δ贰值超出此范围,则表示产物颜色不符合要求。
单项色差:除了总色差,还可以分析尝*、补*、产单项的色差,即Δ尝、Δ补*、Δ产*。Δ尝反映了明度的差异,Δ补和Δ产分别反映了红-绿和黄-蓝方向上的颜色差异。通过分析单项色差,可以更具体地了解颜色差异是由哪个方面引起的。
3.角度相关性分析
绘制颜色参数随观察角度变化的曲线,分析曲线的走势和变化规律。如果曲线较为平坦,说明颜色在不同角度下相对稳定,角度对颜色的影响较小;若曲线波动较大,表明颜色对观察角度较为敏感,在不同角度下会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另外,在同一角度下,对比不同样品的颜色参数和色差,评估不同样品之间的颜色一致性。
多角度色差仪测量数据分析注意事项:
1.需要了解每个角度下的反射率
反射率是指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比例。高反射率意味着物体表面反射了更多的光线,而低反射率则意味着物体表面吸收了更多的光线。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下的反射率数据,我们可以评估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和颜色均匀性。
2.需要关注色度坐标的变化
色度坐标是指颜色的叁个基本属性:红色、绿色和蓝色(搁骋叠)。在多角度色差仪的测量结果中,不同角度下的色度坐标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色度坐标的变化较大,则说明物体表面的颜色不均匀。
3.需要关注颜色差异的数据
颜色差异是指两个物体表面颜色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多角度色差仪的测量结果中,颜色差异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物体表面的颜色差异和一致性。如果颜色差异较大,则说明物体表面的颜色不均匀或者存在颜色偏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下的测量数据来判断物体表面的颜色均匀性和一致性。如果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以确保生产出的产物符合质量要求。